尋因究底 USeFul

Mr. Stephen T.M. Chan 
(Hong Kong Registered Occupational Therapist)

尋因究底 USeFul

有關作者:

陳子文先生是一位註冊職業治療師。他擁有的專業資格包括發展障礙人士之康復治療理學碩士、職業治療(榮譽)理學士、國際認可感覺統合治療評估證書 (S.I.P.T.)、書寫評估及訓練證書(Handwriting Without TearsTM (HWT) Certified Handwriting Specialist)等等。

他是 Beckman Oral Motor 國際認可課程的導師,亦是光敏感(艾蘭綜合症, Irlen (R) Syndrome)的診斷師及光敏感國際認可篩檢評估(Irlen Screener)課程的導師。

他曾於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擔任客席講師,亦於志願及私營機構、主流及特殊學校、幼稚園教授感覺統合、光敏感、小手肌和寫前及書寫技巧等講座及工作坊。

他於 2014 年創辦「CREST 童步復康及培訓服務」及發展「Hi-FIVE©寫前及書寫技巧訓練課程」及「感覺餐牌(Sensory Menu) 課程」和「USeFUL 尋因究底求刺激行為分析法」。

另外他亦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諮詢、評估及治療服務,並推動不同層面及形式的培訓課程,讓家長、照顧者及相關之工作同工認識和了解特殊需要及實踐治療和訓練技巧。

尋因究底 USeFul

By Stephen T. M. CHAN MSc, BSc(Hons), HKROT

 © 2020 T. M. Chan. All Rights Reserved

Printed in HONG KONG


All marketing and publishing rights guaranteed to and reserved by CREST Child Rehabilitation and Education Service Team.

Tel: 852-36283443

Website: www.crest.hk

Email: infor@crest.hk

Address: Rm 706, Peninsula Tower, No. 538, Castle Peak Road, Cheung Sha Wan, HONG KONG.

尋因究底 USeFul

尋​求是?

尋​求就是重複地或/及強烈地做一個活動或一個動作。 大部分人也會有自己去尋求的「刺激」的時候,當中亦有不同的尋求原因。 你上一次尋求的時候在「做甚麼」?「為甚麼」而尋求的呢?我們將會透過以下 11 個​「尋求刺激」​的原因來讓我們了解​「尋求刺激」​背​後的功能及原因。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Arousing 尋求令自己警醒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A 之尋求為了警醒

真有孩子會尋求刺激來令自己醒神嗎?尋求刺激的孩子會不夠「 醒」嗎?首先警醒度是如何量度呢?我們回顧的文獻主要是用汗腺的活躍度(EDA)來量度的。在心理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它早已被廣泛使用,是反映交感神經系統,亦即警醒度的指標。每當談及 Seeker/尋求刺激時,我們許多時最直接想到的就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這 些孩子會動個不停,無法靜止下來;而同時擁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操行障礙 (CD)的學生更可能會常常搗蛋攪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警醒度吧!研究發現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的學生在休息狀態及出現錯誤時的汗腺的活躍度(EDA),即警醒度,都比一般的孩子低 (O’Connell & Bellgrove, 2004)。而 ADHD 伴隨有操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 CD)的學生的警醒度比只有 ADHD 的學生更為低(Herpertz et. al., 2001)。而他們尋求刺激的方法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運用新奇、多變、令人興奮或緊張的活動來刺激自己。這些活動往往都是提昇多巴胺(Dopamine)及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的活動(Zald, 2008)。 研究亦發現 ADHD 的學生的多巴胺(Dopamine)及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也比一般孩子缺乏。控制 ADHD 的藥物正是針對多巴胺(Dopamine)及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不足而用的(Campo et. al., 2011; Shaw et. al., 2007; Swanson et. al., 2007; Volkow et. al., 2007)。看過這些研究後,你認為他們動個不停、無法靜止下來及搗蛋攪亂的原因是甚麼呢?這些行為其實有可能是源於孩子們的警醒度不足。他們的行為是回應身體內在警醒度不足而產生的。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A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那些尋求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們在尋求的刺激是否屬於多變化的刺激?

 ◻ 2. 他們會否在刻板及需要安坐和安靜時特別尋求?

◻ 3. 他們有感官出現反應不足(under-reactive)的情況嗎?

這些行為背後的作用是要叫醒自己的神經系統。知道了這個原因我們便會嘗試挑選令人警醒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學生的專注力及情緒行為問題。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Building skills  尋求以改善技巧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B1 之尋求技巧的建立

上一章​我們談及了 A,尋求以致能警醒(A for Arousing)。​以下會​有三個英文名稱都以 B 為首的尋求原因。我們今次先談一談 B for Building skills,即尋求以獲得技巧的建立(以下簡稱 B1)。你有試過十分想苦練好一種技巧嗎?你記得那時的渴求有多大嗎?這一種的尋求,用意不在於刺激,而是透過重複地做同一活動,從而越做越好,而成功的感覺驅使我們不斷再做。這些活動有時可以是一些娛樂休閑活動,例如苦練花式跳繩、爆旋陀螺、又或控球使球不着地;有時則會是發展上的需要,驅使他們不停重複練習,例如:剛開始轉食固體食物的嬰幼兒特別喜歡咬物件來練習咀嚼功能。前庭平衡覺有發展需要的亦會找石駁當平衡木來練習。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B1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尋求的是否他正在需要建立的技巧?

◻ 2. 他尋求的是否需要一些他未建立成熟的技巧?

◻ 3. 他在完成活動期間/後表現滿足嗎?

尋求建立技巧並發展出一些用作娛樂休閒的技能本來是一件值得欣賞及尊重的行為,但加入了價值判斷 ,例如孩子正建立的技巧是把不同的東西如陀螺般地轉動在、或是倒後行走等,即使在安全而又自由的時間進行,我們又能不加批判嗎?而另一類別的孩子,如果我們也細心想想,例如:他是咀嚼能力欠佳,才會咬東西、平衡力欠佳才會去走石駁,這樣我們我包容度會更高嗎?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Bonding 尋求與人的關係/聯繫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B2 之 尋求不是為了刺激,而是為了聯繫

上一篇談及了尋求身體感覺以建立技巧。有些時候,我們尋求的原因卻並非為了技巧的建立,今次要談的正是這一種。這次的 B 是代表關係,聯繫的 Bonding (以下簡稱 B2),即尋求以獲得跟依附對象,身邊的重要人的聯繫。你有試過十分需要別人的關心、關注、關愛嗎?與人的聯繫是每個人心底裡都有的渴求。這一種的尋求,用意不在於感覺刺激,而是透過重複或強烈甚至浮誇地做一些動作以獲得關注,從而得到安全感。無錯,這是一個安全感的需要。有時我們錯誤地理解他們的用意,負面地把行為標籤為「尋求注意」(Attention seeking),以為他們有心要攪擾攪亂,為要成功得到別人注意。但卻忽略了關注背後的安全感需要,即對危險的反射或反應性的回應。他們尋求的其實是關心、關注、關愛(Connection seeking)。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B2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們尋求的時候是否正值你的關注離開了他?

◻ 2. 他們是否在尋求時特別留意你是否察覺?

◻ 3. 他們有感覺過敏(over-reactive)的情況嗎?

◻ 4. 他們對別人的反應及情緒敏感嗎?

◻ 5. 他們對分離是否較同齡者表現不安?

◻ 6. 他們平常容易有焦慮不安的表現嗎?

以上 6 題回應越多「是」,他們尋求的原因便越有可能與 B2 有關。然而 B2 的解決方法是讓他們體會,關注與愛是父母無條件給予的。忽略(Ignore)只會令 B2 走向極端或強行抑壓,都是不健康的做法。理解他們尋求的原因,在生活中給予更多包容;當尋求的情況影響生活如學習、社交、玩耍時,便應找專業人士如職業治療師的協助,以提供合適的評估及治療。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Body 尋求身體感覺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B3 之尋求為了熱身

重溫一下我們通常會認為甚麼人是正在尋求刺激的呢? 尋求是重複的行為,尋求刺激是重複地從事帶來強烈刺激的活動。 這次的B是代表Body senses,即尋求以獲得更多身體感覺(以下簡稱B3)。你有看過運動比賽嗎?在比賽前及比賽中,除了伸展活動外,有些運動的運動員會特別再做一些動作, 例如是連續地彈跳幾下、用力搖晃手腕幾下、或搓一搓手掌等。這裡的身體感覺不單包含肢體皮膚感覺(Somatosensory),亦包括了我們用來定位的前庭感覺。這些動作除了都有助提升警醒度外,亦有助我 們更佳地感受我們肌肉關節、觸覺及前庭感覺,從而協助我們的動作協調及大小肌活動的靈活性。 運動員要求的是把大小肌的協調發揮到極致從而達至精準的協調。我們日常面對的SEN學生有部份亦是大小肌的協調有困難的,當中部份更有感覺統合障礙。他們需要更多的肌肉關節、觸覺及前庭感覺來協助他們有精準的協調來應付生活、學習及遊玩時的基本需要。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B3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們在尋求的刺激是否能給予肌肉關節、觸覺及前庭感覺?

◻ 2. 他們會否在某些活動前特別尋求?

◻ 3. 他們有肌肉關節、觸覺及前庭感覺緩慢或反應不足 (under-reactive) 的情況嗎?

◻ 4. 他們有大小肌協調或動作計劃有困難嗎?

若對以上 4 題的回應越多「是」,他們尋求的原因便越有可能與 B3 有關。理解他們尋求的原因,在生活中給予更多包容,當尋求影響生活、學習、社交或玩耍時便應找專業人士如職業治療師的協助,以提供合適的評估及治療。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Calming 尋求令自己放鬆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C1 之 尋求放鬆的刺激

表面看來尋求刺激與放鬆是很矛盾的。刺激又怎能放鬆呢?但事實卻是我們在生活,在研究中也常常見到這種尋求。這篇談的 C1 是代表尋求為了讓自己能放鬆(Calming,以下簡稱 C1)在生活中,有成人會尋求按摩、聽音樂、坐在搖動的安樂椅上等活動來使自己放鬆。這都是運用了感覺刺激去帶來放鬆的效果。原來我們不同的感官都能帶來醒神刺激及放鬆刺激。以下是一些大部分人會感到放鬆的例子:

視覺:柔和燈光、粉色的環境、靜止或移動緩慢的人/物

聽覺:節奏慢(大約 60bpm),單一樂器演奏的音樂、輕聲温柔的語氣

觸覺:被按摩、擁抱時的深層壓力的感覺

前庭:有節奏的搖晃

口腔:吸啜帶來的感覺。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C1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尋求之前,是否正處於他需要放鬆的時刻?例如正處於感覺過敏的狀況(如:在人多嘈雜的環境)或緊張的時刻?

◻ 2. 他尋求時及尋求後,會否比較放鬆?

◻ 3. 他尋求刺激時的動作或活動是否比較重複或刻板?

◻ 4. 他尋求的刺激是否每次也差不多?

他尋求的刺激是否每次也差不多?然而,有些孩子尋求放鬆的方法跟我們的不一樣,有些透過重複排列玩具、物件來放鬆;有的靠玩手指;有的靠重複一句說話、一首歌,又或重複看或講自己擅長的題目(如巴士、恐龍、星球)。而在進行尋求放鬆時,他們會逃避一些令他們緊張、不安的感覺,如:眼神接觸、社交互動、聽指示等。這些時候,當我們想立刻停止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甚至跟從我們的指示時,往往會使他們更沉醉在尋求刺激之中。這刻,若我們能靜觀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們很可能已跟他的緊張不安連繫起來。

那怎麼辦呢?就讓他一直尋求嗎?以下是一些說易行難但又最能長遠有效的方法:尊重尋求的需要,容讓不安的感覺,嘗試替代的方法,尋找緊張的原因,探索解決的可能。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Compulsion強迫地尋求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C2 之不由自主強迫地尋求

這是 C2 類別的孩子,即尋求的背後其實是因為焦慮與強迫。

C2 代表 “Complusion”,我們很容易誤以為,這行為的目的是源於喜歡該些刺激;甚至會誤解為不合作,不聽指示。 事實上當尋求是源於背後強迫的想法時,所回應的是身體內極大的焦慮,即所謂「唔做唔安樂」也。但 其實,做完亦不一定安樂。 例如,他們可能每次見到門鐘便要按一按、見到有不整齊的便不停地要放好、見到門便不停地把門開 關、見到數字便想起要唸一唸電梯到達不同樓層時的報數、見到蘋果便開始不停地講 「Apple 蘋果」、見到甚至想起一些事情或名稱,思想上言語上都會不停在循環徘徊,「即不停地loop 」。 這些行為跟 C1(Calming)最大的分別是,往往會越做越焦急,越做越不安的。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C2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尋求的時候,是否正面對他們過敏的感覺?
 
◻ 2. 他尋求刺激時,是否正面對壓力?

◻ 3. 他尋求刺激時,是否正面對讓他們聯想起一些經歷的東西? 

◻ 4. 他尋求刺激時,看起來像有強烈的不安嗎?

許多時候,當孩子在 C2 之中時,其實沒有選擇,因身體正被強迫的意欲所驅使。他們在極度的不安之中,就只能使用這方法來驅走這些困擾。這些時候,我們或許會想立刻停止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甚至想他們跟從我們的指示。由於他們在不安之中,我們也容易被這種不安所帶動,使自己也變得非常不安。

那怎麼辦呢?原來這類尋求刺激的孩子是需要被了解,找出哪些刺激、事情或人物讓他們感到極度不安,並在孩子剛開始感到困擾時,幫助他們於視線上離開這些會引發出強迫行為的東西,並在預計會出現不安之前,之 後及當中建立尋求為了 C1(Calming,放鬆)的策略。 若懷疑 C2 的強迫行為反覆出現,便應盡快找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孩子的問題是否與焦慮,感統、情緒、或依附關係等有關,以協助找出原因並及早得到針對性的治療。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Discovering  尋求為發現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D 之從尋求刺激到探索發現

臨床上我們遇到尋求刺激的孩子時,往往也會直接聯想或推論到,他們是否因為某些感官出了問題而比較尋求該感官的刺激,但這一個類別的尋求卻剛剛相反。這次談的 D 是代表尋求為了讓自己能發現探索(Discovery,以下簡稱 D)。在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探索發現環境出現的新事物。當發現新奇,有趣的事物時你會做甚麼去了解這些東西多一點呢?面對物件,你可能會多看幾眼,可以的話輕輕摸一摸。若物件具獨突的氣味,或會發出獨特的聲音時, 你可能會嗅一嗅或聽一聽。面對令你有興趣的人呢?你可能會先觀察一下環境及他的情況,然後可能會開始跟他交談。這些了解身邊人、事、物的方法,不單建基於對社交場合的認知的能力,亦建基於我們的視覺感知、觸覺、小手肌的靈活性,並動作計劃的能力。 試想想,如果口腔感覺是你唯一的,最能去用以辨別物件的感覺,你會怎樣去探索發現你的環境呢?又如果最強的是嗅覺,或聽覺呢?面對著尋求口腔刺激來探索發現的孩子,要是我們只把著眼點放在訓練口腔感覺,會有效果嗎?他們會減少「尋求」嗎?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可能與 D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尋求的時候,是否面對著新事物或人物的時候?

◻ 2. 他尋求時候,是否對該事物或人物感到興趣?

◻ 3. 他尋求刺激時,看起來像正在探索該物件的某種感官特性嗎?

然而亦有些孩子沒有甚麼比別人特別強的感官。這裡談的是針對孩子自己來說,他會用自己相對上最強 的感覺來探索發現事物。只是,若對他來說自己相對較強的感覺其實亦是有障礙的話,他們的尋求便會 更強烈。 這些時候,當我們想立刻停止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甚至跟我們的指示時,我們不但打擊了他們探索學習的興趣,更會使他們感到迷惘。

那怎麼辦呢?就讓他一直不顧社交場合,環境衛生地尋求下去嗎?原來這類尋求刺激的孩子是需要有人在身旁跟他一起探索,示範如何探索發現的;有需要時應找專業人士,評估孩子是否在我們一般的探索渠道:即視覺感知、小手肌、觸覺、動作計劃能力中出了問題,從而使用針對性的治療訓練策略。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Extinguishing 尋求為撲滅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E1 之尋求刺激來撲滅刺激

我們有時會以為尋求刺激的孩子,往往也是因為感覺不夠所以尋求刺激。但這次談的 E1 類別的孩子卻是因為刺激太大太強,所以尋求更強更大的刺激來覆蓋這些刺激,就像是撲滅火警時用的滅火筒般。因此,E 代表 Extinguisher(滅火筒)。這些孩子尋求的都是強烈的感覺刺激,例如他們會以大叫來覆蓋撲滅來自外界環境令他們不安的聲音。 他們又可能會用抓搣拍打來覆蓋撲滅來自觸覺的感覺。 對他們來說這些需要被覆蓋的刺激令他們非常不安的刺激,有些甚至會透過痛覺來覆蓋及撲滅。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E1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尋求的時候,是否正面對他們過敏的感覺?

◻ 2. 他尋求時候,是否對該場合感到過度刺激?

◻ 3. 他尋求刺激時,看起來像有強烈的不安嗎?

然而,有些時候孩子為了撲滅而尋求,其實已經是到了沒有其他辦法的時候。他們在極度的不安之中, 就只能使用這方法來短暫地逃離這些困擾。 這些時候,當我們想立刻停止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甚至跟從我們的指示,他們便好像被人限制了自己去自救。

那怎麼辦呢?就讓他一直不顧旁人,不顧安全地尋求嗎? 原來這類尋求刺激的孩子是需要被了解,找出哪些刺激讓他們感到困擾,並在剛開始感到困擾時幫助他 們,在之前,之後及當中建立尋求為了 C1(Calming,放鬆)的策略。 若「尋求為了撲滅」的情況反覆出現,便應盡快找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孩子的問題是否與感覺統合、情緒、或依附關係等有關,以致能協助找出這種在 E1 的模式下,重複出現尋求行為的原因並及早對症下藥。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Eyes moving better 尋求為改善眼球控制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E2 之尋求刺激來協助眼動協調

這次談的 E2 類別的孩子是因為這些感官的刺激能協助他們的眼球肌肉的運作,E2 這裡 代表 Eye Movement(眼動協調/眼球控制)。

眼動協調 / 眼球控制的問題有機會影響孩子的視覺專注、運動、閱讀、手眼協調及跟別人的眼神交流。 眼動協調障礙的孩子會尋求的感覺刺激通常包括:

1. 前庭感覺
從感覺統合的理論及神經科學中,我們知道前庭覺連繫眼球肌肉,前庭眼球反射(VOR)是其中一個例子。因此,前庭覺的輸入能為眼球肌肉熱身,有助眼動協調的改善。然而除了身體的移動能起動前庭外,音樂及節拍也能叫前庭動起來,幫它們熱身。

2. 動態視覺 
除了 VOR 外,另一個會起動眼球肌肉的反射是 Optokinetic Reflex(OKR)。OKR是視覺帶動的反射。當物件快速在眼前移過時,眼肌會自動起動去追蹤的,這個反射引發的震顫通常由移動的條紋產生。尋求這方面刺激的人會望著路旁的欄杆跑動、在眼前晃動手指,物件等。但注意這方面的刺激亦有機會引發癲癇患者病發,所以我們一般也不會在訓練中刻意運用。

3. 口腔感覺
根據Beckman Oral Motor Protocol,口面的肌肉跟眼肌是一起互相配合的。口面肌肉的穩定讓眼球肌肉能靈活地動,情況就如軀幹肩膀手肘的穩定性讓手腕及手指能靈活地動一樣。有些學生只要口中咬或啜著一件東西便能改善眼動協調的能力。

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E2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尋求的時候,是否正面對他們需要視覺專注或追視的活動 ?

◻ 2. 尋求的是否旋轉,搖晃,或突然加速的動作?

◻ 3. 尋求刺激時,會否把物件或手在眼前或眼角搖晃?

◻ 4. 尋求刺激時,會否把物件或手放在嘴巴內啜或嚼?

◻ 5. 當以奔跑尋求刺激時,是否會刻意望向周邊的欄杆間條?

在發現孩子尋求刺激時,我們很容易覺得他沒有用心看,沒有專注。但當理解到他們尋求原來是為了讓眼睛能控制自如,以至能更專心看的話,我們的態度及處理方法便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Fun 尋求趣味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F 之尋求好玩的刺激

這次談的 F 類別的孩子尋求刺激的原因是由於這些刺激好玩,有趣。

F for Fun,我們很多時都貶低或輕視了這個目的的意義。我們可能會認為玩是次要的,是不重要的,應該在有空的時間才做的。 但事實上尋求玩樂的時間有許多實際的好處,以下是其中一些:

一. 玩樂讓我們愉快醒神,以致能更有活力。

二. 玩樂給予我們機會,帶着愉快地重覆練習,以致能更快掌握技巧。

三. 玩樂讓我們感覺良好,以致能消減壓力。 緊記這些是玩樂附加的好處,不是為了某一目的,亦不是一種手段。跟之前所談的 A-E 類別的孩子不同,玩樂可以只為了快樂。快樂重要嗎?甚麼時候要介入?如何介入?

情況一:當發現該種尋求非常單一,非常重覆,我們會嘗試了解他們的動作計劃能力。是否因為缺乏構思的能力(Ideation),想不到其它玩法,才會這樣重覆而單一地尋求?情況一的介入方式是從示範,並愉快經驗中擴闊他們的構思能力。但若然這能力是受限於其感覺統合能力,便應找合資格的註冊治療師作進一步的評估及治療。

情況二:若尋求的情況已嚴重影響生活,以致孩子不能參與其他活動時,我們可以透過視覺提示、預告或流程等來讓他們學會生活的規律。而當我們嘗試以規則來掌控時,必須留心自己是否帶着 「仁慈」的態度來執行,否則便容易換來更大的抗拒或由強行抑制所帶來的順從。 若情況二仍然重複出現,而且孩子有嚴重沉迷的情況(這狀態一般帶一點焦慮),這樣的尋求行為便可能與 C2「強迫」(compulsion)有關。需要更快的,有針對性的介入。

尋因究底 USeFul

Seek for Getting away 尋求為離開的出路

尋因究底 USeFul

尋因究底 G 之尋求為了驅趕

這次談的 G 類別的孩子尋求的刺激是最激烈的。

G 代表 “Get Out of me”。我們很多時都誤會了,誤以為這行為的目的是需要大量的刺激;或以為他想 引人注意甚至誤解為逃避責任。事實上當尋求是為了驅趕的時候,回應的是身體內極大的不安,這行為才會被採用以驅趕身邊令他困擾的人和事。例如,他們可能會大力拍打自己、拍枱、大叫、劇烈地搖擺來使身邊的人走開,使要被迫參與的活動及要面對的刺激都停止。要知道他們的尋求會否與 G 有關,可以看看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有以下特點嗎? 

◻ 1. 他尋求的時候,是否正面對他們過敏的感覺?

◻ 2. 他尋求刺激時,是否正面對或參與某些事情?

◻ 3. 他尋求刺激時,是否正面對他們喜歡看見的人?

他尋求刺激時,看起來像有強烈的不安嗎? 許多時候,當孩子選擇以尋求去驅趕別人時,其實已經到了他沒有其他辦法的階段。他們在極度的不安之中,就只能使用這方法來驅走這些困擾。這些時候,當我們想立刻停止他們尋求刺激的行為,甚至跟從我們的指示,他們便好像被人限制了自己去自救。

那怎麼辦呢?就讓他一直不顧旁人,不顧安全地尋求嗎? 原來這類尋求刺激的孩子是需要被了解,找出哪些刺激、事情或人物讓他們感到極度不安,並在孩子剛開始感到困擾時幫助他們,在預計會出現不安以致尋求的之前,之後及當中建立尋求為了 C1(Calming,放鬆)的策略。而這個行為常見與之前提及的 E1 (Extinguisher,撲滅) 一同出現。 若「尋求為了驅趕」的情況反覆出現,便應盡快找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孩子的問題是否與感覺統合、情緒、或依附關係等有關,以致能協助找出這種在 G 的模式下,重複出現尋求行為的原因並及早對症下藥。

尋因究底 USeFul

Want to receive update from us ?

Like our Facebook pages:

 http://www.facebook.com/crest.hk

 http://www.facebook.com/sensorymenu

插圖: Riggi Chan, yiyisesame

校對: Emily Liu, Raymie Leung, Charlie Lee